有些地方开始尝到“排斥低端人口”的后果
随着疫情好转,各地对于企业复工的态度出现了一百八十度转变,由起先的严控,迅速转变为鼓励,甚至是督促。
经历一个第一季度的糟糕开局,各地经济形势无不严峻,企业开动不起来,税就收不上去,地方政府的钱袋子眼看就要瘪下去了。
这个时候,能不急吗。
然而,复工,谈何容易。首先面临的问题,就是返岗人员不足。许多务工者害怕感染风险,不敢出来;有些地方因为封村封路,班车停运,想出也出不来;有的人看到回城上班,还要开各种证明,甚至还要被强制隔离,为了避免麻烦只要先等等看……
类似问题,其实春节刚过就开始浮现。记得当时媒体曾报道,有生产防护服、口罩、测温枪的企业,员工到岗率只有20%左右,为了支持这些企业复工,政府部门甚至不得不组织当地公职人员和志愿者,充当临时工,支援企业生产。
而随着全面复工的到来,原本人手不足的问题,变得更加突出,许多企业迟迟不能复工,已经到了生死存亡关头。为救企业于危难,地方政府部门心急如焚,纷纷当起“救火队”——
有对企业复工和员工返岗,进行现金奖励的;有给返岗员工报销房租和交通费的;也有包机、包大巴,包专列,不远千里招募和接送工人的……
一场异常激烈的抢人大战,已经拉开大幕。
然而,效果仍不让人乐观。许多行业,尤其是中小企业复工率依然偏低。甚至,在上级的复工率考核压力之下,有的地方出现了造假现象。一些企业到岗人员不足,依然被基层部门强令开工,宁可让机器设的空转,也要制造“好看”的用电数字,人为拉高复工率。
如此复工,无异于一场劳民伤财的政绩秀。
一些地方为了企业复工而忙得焦头烂额,咽下的其实是自己种下的苦果。因为,有些为复工而到处跨省“抢人”的地方,也是之前拒绝外来务工者融入,设置苛刻入户条件的地方。他们对高学历,高素质敞开大门,而把一般外来务工者视为低端人口,采取排斥态度。
他们以为,这些低端人口是招之即来,挥之即去的。他们否定外来人口对于城市的兴盛和繁荣的贡献,认为这些人只是来沾光,是来分蛋糕的。没有想到,一场疫情,击碎了他们先前的幻觉。
现在每个人终于看到了,一旦没有了“低端人口”,将意味着什么。
其实,人生而平等,无所谓低端高端。在社会分工高度细化的时代,每一个岗位都不可或缺。甚至有些看似“低端”岗位,更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品质。如快递行业,疫情期间由于快递上岗人员不足,大家明显感觉到快递收发都比以前慢了。
所谓“低端人口”集中的行业,也是如此。技术含量再少、附件值再低的产业,都是经济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。比如电动汽车企业特斯拉。据说生产已经高度自动化,一个大工厂里,工人都看不到多少个。然而,如果没有下游的几百家汽车零配件企业,为特斯拉提供必须的零件,特斯拉的自动化生产能玩的转吗?
还记得之前,北京奔驰曾向向天津相关部门发函求救,哭诉一天损失4亿,请求特批在天津武清的19家零配件供应商提前复工。十几家做汽车零配件的,工厂的员工可能大多数都是不被重视的“低端人口”,然而,他们可以决定一家千亿车企的生死,这,恐怕是许多人想不到的。
我昨天还看到一个新闻,东部沿海某大型造船厂迟迟难以复工,因为企业需要特种船舶焊接、装配工人,这些工人都在滞留在四川凉山老家,据说,为解决企业困难,当地准备包车花6天时间,来回5000公里,接这些工人接回。这些工人,在某些地方官员眼里,恐怕也属于低端吧,然而,身在偏远大凉山的他们,如今却左右着造船厂的正常运转,影响着政府的税收收入。
由此可见,某些地方倾心打造的“高端产业”,就像闪亮而脆弱的水晶。即便技术再先进,设备再现代化,但如果劳动力仍然是“候鸟式”的,必须在千里之间往返,不能融入本地,在本地安下家,而那么一场疫情,一次特殊事件,就可能让这样的产业链难以维持。
疫情,让有些地方尝到了“排斥低端人口”的恶果。希望疫情过后,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。
城市户籍向普通外来务工者开放,帮助他们在城市里安家,这绝不是城市对他们的恩赐。实际上,这更符合城市的长远利益。别等到疫情来时才学会放低姿态,才来想起来“抢人”,平时的“抢人大战”,如果也对普通外来务工者平等开放,何至于现在手忙脚乱?